信息智能技术与中国古典文献之结合,是一个有着深厚潜力和重大文化价值的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一交叉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已有积累,共同思考未来发展。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邀请跨领域的多位资深学者结合其所在机构和研究团队的布局发展来讨论:1) 智能信息环境下古典文献领域应用的技术、工具和平台;2) 古典文献研究的新拓展和新方向;3) 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将会迎来哪些改变;4) 古典文献的教学将因之产生哪些新的要素,人才培养方面又将出现哪些变化。在多元碰撞中共同思考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新术、人文与科技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又是被何种纽带所牵连。本次研讨会将开启"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系列专题研讨会。主办方亦将预告后续系列研讨会的题目和组织形式。
会议信息
时间:3月12日下午2:00-5:00
Bilibili直播:https://live.bilibili.com/22241979/
第一讲视频回放:https://space.bilibili.com/523934070
主持人:杨海峥(北京大学)、刘石(清华大学)
特邀嘉宾: 刘惠平(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卢伟(高校古委会)
座谈人:徐永明(浙江大学)、许喆(韩国庆星大学)、张晓虹(复旦大学)、金连文(华南理工大学)、王兆鹏(四川大学)、刘炜(上海图书馆)
筹办人:王军(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李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林芳(北京大学中文系)
指导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开发与利用"专业委员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技术服务:李斌 王瑞 芦靖雅 张雨桐
特别支持:字节跳动公益
会议议程
嘉宾致辞:刘惠平、卢伟
研讨会背景介绍:王军(15 分钟)
主旨发言1:杨海峥(15 分钟)
主旨发言2:刘石(15 分钟)
座谈人发言:徐永明、许喆、张晓虹、王兆鹏、金连文、刘炜(各10分钟)
自由讨论及听众问答
2022年度系列专题研讨会规划介绍
会议回顾
第二讲会议:请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研讨会第一讲已顺利结束,以下为第一讲内容回顾:
如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那些停留在金石、竹简和纸张上的先哲智慧也期待着能够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踏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速列车,这为古籍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由此产生的古籍智能化图像识别、句读标点、命名实体识别、数字化检索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数字时代古籍研究领域新的挑战,亟需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拥有多元文化和研究背景的专家学者展开跨学科、跨地域乃至跨国別的协同研究。
本次研讨会共设立四大主题,分别是:1) 智能信息环境下古典文献领域应用的技术、工具和平台;2) 古典文献研究的新拓展和新方向;3) 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将会迎来哪些改变;4) 古典文献的教学将因之产生哪些新的要素,人才培养方面又将出现哪些变化。在多元碰撞中共同思考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新术、人文与科技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又是被何种纽带所牵连。主题内容涵盖古典文献数字化技术研发、工具更新、平台建设、应用普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
古籍的传承和保护历来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国家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工程始终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了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嘉宾致辞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首先是嘉宾致辞环节。首先由特邀嘉宾、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刘惠平会长致辞。刘会长强调了古籍文献对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学科交叉融合在古籍相关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期待在多元碰撞中,各方面能凝聚共识、立清方向,推动对古籍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此外,刘会长还赞赏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古籍智能开发与利用”专业委员会所取得的成效,预祝“古籍智能”系列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研讨会接下来由特邀嘉宾、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卢伟秘书长致辞。卢秘书长指出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古籍整理、研究、教学等方面又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新变革。针对这些方面,本次系列研讨会规划了多项专题,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是对古籍整理事业的一大促进。卢秘书长代表高校古委会对系列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系列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研讨会介绍
随后,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筹办人,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教授介绍了参会人员,并说明了此次系列研讨会的缘起和主旨。王教授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环境的改变,及其在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讨论了古典文献学及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的结合和交叉。王教授最后指出,希望能凝聚多方面的力量,促成各方面、各领域的共享、开发与合作。
主旨发言
之后,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海峥教授做主旨发言。杨教授回顾了文献和古典文献学的含义,讨论了智能时代的新变化,专门论述了古籍数字化领域中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古典文献学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教授特别指出,面对新技术、新方法,人文学者如何参与其中、如何与多领域的学者合作、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而避免被误导、如何真正用之解决学科内的重要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接下来由清华大学中文系刘石教授做主旨发言。刘教授认为现在是文献的数字化时代,这引发了三个变化:文献生产的创革、文本形态的新变、知识获取的拓展,这些最终促进了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包括革新传统文献学的实践路径、增强传统文献研究的整体性、促进传统文献研究的实证化、催生新的研究范式等方面。同时,刘教授也指出了大数据技术在传统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和问题,提醒应警惕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座谈人发言
随后研讨会进入到座谈人发言环节。本次研讨会邀请了6位在古籍智能领域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嘉宾担任座谈人。浙江大学中文系徐永明教授介绍了目前数字人文所涉的技术、工具、平台,探讨了传统古籍整理与大数据背景下古籍整理的异同,说明了后者在多个方面的优势,展示了智慧古籍平台的样式和使用方法。
-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从开创、进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说明了 CHGIS 相较于传统《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优势,讨论了 CHGIS 对数字人文研究的贡献,演示了平台的使用方法。
- 四川大学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大数据中心王兆鹏教授讨论了古籍智能化的两个面向,包括古籍整理(文本转化的智能化)和古籍利用(功能提升的智能化)。王教授集中探讨了2.0版古籍数据库的三大进展,并结合知识图谱数据库做了具体的演示。
-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金连文教授从数据、方法、应用三个方面对深度学习时代的古籍OCR 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尚未解决或未彻底解决好的问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 中国古籍的影响不止局限于中华文化圈,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许喆教授在跨文化视野下考察了东亚古文献数字研究的相关问题,介绍了韩国古籍数字化的有关情况,展示了具体的数据库、检索目录等网络资源,说明了所涉及的某些新技术。
-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刘炜研究员介绍了基于联盟链技术的古籍整理研究平台,说明了联盟链技术的优越性,展示了上海图书馆区块链平台;希望所有古籍元数据和原文永远在线,永不删除,永久保存,可按权限访问。
座谈人发言结束后,刘石教授进行了点评。王军教授对后续研讨会的安排进行了预告。随后,座谈人与线上听众进行了热烈地交流。研讨会在参会学者的线上合影中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开发与利用专业委员会指导,字节跳动公益特别支持。“古籍智能”系列研讨会第二讲将于2022年3月26日举行。系列研讨会的相关信息将会在古籍智能网站(gujiai.cn)上进行更新。此外,研讨会还将开展暑期课程等一系列后续活动。敬请关注。 (李林芳、郜子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