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古籍传承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四部丛刊》 智能整理项目正以技术创新与学术严谨的双重力量,书写着古籍活化利用的新篇章。作为 1920-1936 年间张元济主持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四部丛刊》 收录经史子集 468 种 3100 册,以宋元善本为核心,汇聚涵芬楼及海内外藏家珍品,既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百年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团队携手多方力量,通过 「识典古籍」 平台对其进行系统性智能整理,不仅延续了先辈 「保存文化火种」 的使命,更以数字化技术为古籍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
让经典焕发新生的时代意义
《四部丛刊》 作为近代古籍整理的里程碑,其版本价值与文献意义早已为学界公认。然而,长期以来,大众与研究者面临着 「藏用脱节」 的困境,缺乏免费可用的图文对照资源,更无经过深度加工的结构化文本。项目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让经典走向大众,让学术触手可及为目标,展开系统性整理工作。
通过标题提取、标点规范、结构梳理及实体识别等深度加工,团队不仅填补了高质量文本资源的空白,更构建了 「可阅读、可检索、可分析」 的数字典籍体系。这一工作既推动了古籍的大众化普及,让普通读者得以轻松接触传统文化核心典籍,也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标准化数据底座,为 AI 辅助翻译等创新应用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双重突破。
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 「技术创新 + 学术严谨」 的融合模式,实现了古籍整理从 「人工主导」 向 「人机协同」 的跨越。
数据清洗:从 「原始文本」 到 「结构化资源」 的蜕变
第一阶段为 2022 年 7 月至 10 月,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浩老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邓泽琨组成团队开展首次数据清洗。工作重点聚焦原始影印文本的初步加工,涵盖文本分段、标题提取与自动标点等关键环节,核心目标是实现 「从无到有」 的转化。将零散的原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可阅读的电子文本,为 「识典古籍」 平台奠定首批可上线数据基础。
随着 「识典古籍」 平台上线后用户反馈的积累,为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2024 年 5 月至 7 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组织开展第二轮数据深度整理,由伞红雷担任组长,李隽琪、张文强、尹鹏宇等成员共同参与。此次工作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不再局限于文本结构优化,而是对每一部典籍的核心元数据进行细致考订与补充:包括书名的规范统一、作者信息的精准核实、成书年代的严谨考证、版本来源的详细追溯,以及内容摘要的精炼撰写。通过这一轮工作,元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为后续古籍智能检索、关联分析等应用筑牢了数据根基。
异体字处理:破解古籍数字化 「拦路虎」
古籍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异体字、俗字与疑难字形,是影响电子文本准确性与可读性的核心难题,也是制约 AI 建模与深度分析的关键障碍。 2024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刘昌华以学生研究员身份加入团队,在一个月内高效完成平台累计 15000 余处字图的核查、考辨与认同工作:对存在争议的疑难字形,结合版本学与文字学知识进行专业判定;对异体字、俗字,按照规范标准完成转化,确保文本与原始典籍风貌一致的同时,消除字形变异导致的文本错讹与理解障碍。这一工作不仅直接大幅提升了整体文本质量,更体现了 「人机协同」 的优势。学术专业能力为技术处理提供方向,技术工具则支撑大规模高效作业,最终为后续大规模文本分析与 AI 建模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标点校对:AI 赋能下的精细化工程
标点是古籍语义理解的关键。项目创新采用 「双 AI 模型比对 + 人工精校」 模式:依托团队研发的自动标点模型 (准确率超 95%),数小时即可完成十万字古籍的初步标点;再由伞红雷、叶品汉组织 150 名高校志愿者组成 「进阶组」,通过 「我是校书官」 平台开展精细化校对。 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5 月,团队高效完成近 8000 万字、 480 种古籍的标点规范工作,实现了整套丛书标点体系的统一,为后续深度语义解析铺平道路。
成果与展望:构建古籍数字化新标杆
《四部丛刊》 智能整理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形成多维度、可落地的成果,成为古籍数字化领域的标杆性实践:
在资源成果层面,项目建成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 〈四部丛刊〉 图文对照、深度加工数字资源库 —— 用户既能查看原始典籍影印图版,又能阅读经过结构化、标点化处理的电子文本,还可通过元数据链接快速检索,真正实现了 「免费可用、便捷易用」,为公众接触传统文化、学界开展研究提供了核心资源支撑。
在技术成果层面,项目验证并完善了一套从元数据规范、数据清洗、特殊字形处理到标点校对的全流程古籍智能整理体系。其中,自主研发的文本对齐算法、批量自动标点模型、异体字处理规范等技术与方法,已成为可复用、可推广的方案,为其他古籍数字化项目提供了技术参考。
在模式成果层面,项目开创了 「专业团队 + 志愿者 + AI 工具」 的协同整理模式:专业团队把控学术方向与质量标准,AI 工具提升大规模处理效率,志愿者则以公益力量扩充人力支撑,三者形成互补,为大规模古籍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多元力量。
作为古籍数字化领域的践行者,团队始终以 「传承文明、创新技术」 为己任。未来,依托 《四部丛刊》 整理经验,团队将进一步深化 AI 在古籍翻译、知识挖掘等领域的应用,让更多珍贵典籍走出书阁、融入当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持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