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选目

选目书单
文章
图书馆
选目分类
重要书籍简介

选目具体方案

史部
内阁文库中的史部总共大概有三千七百余种,主要包括诸多为大众所熟知的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诏令奏议、时令、地理、职官、目录、地方志、律令等。
由于经典断代史等书目早为大众熟知且与平台重合,同时希望选录能够吸引大众兴趣的小部头书目,因此在本次选目中,不再选择二十四史等大部头经典史书,而是采用过往鲜少被注意的、具有趣味性和看点的小部头私人撰史,或地区轶闻、人物传记,满足大众 「猎奇」 、了解历史人物轶事的心态。
本次选目着重选取了以下一些领域的古籍:
历史笔记类
如吴伟业 《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 《万历三大征考》记录了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靖康传信录》是宋代李纲所著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 「靖康之变」 前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是研究此段时间历史的宝贵资料。这些笔记记录了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战争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历史故事性。
游记类
反映了古代的游历志趣,是古人的异域想象。如 《徐霞客游记》以散文和日记体书写了徐霞客三十多年游历各地的经历。 《使东述略扶桑游记》是其光绪五年 (1879 年) 前往日本游历考察的记录。王韬先后游历了长崎、神户、大阪、西京、横滨、东京等地,对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方志
对于数量庞大的地方志,本次选取重要或知名地区进行保留,譬如 《房山县志》 《余杭縣志》 《扬州府志》等,具有更高的史学价值,更能让现代人按图索骥,了解一些重要城市的过往历史。
诏令奏议
选取知名历史人物如张居正 《東甌張文忠公奏對稿》等,反映奏议流程的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山川地理志
同样选用知名山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外交史、世界史
同时,本次选目还着重选择体现古代外交的书目,反映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和区域互动状况。反映中国古人的世界认知。如 《使琉球雜録》 《海東諸國記》 《朝鲜国史》等。

子部
内阁文库子部共有近 5300 种文献,内容可谓是无所不包。除了不同版本的记录诸子学说的文本,还有大量涉及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与现代生活和科技的各方面结合。子部文献为本次选目的重点,集中选取了趣味性、学科属性较强的古籍,以期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更为接近。
子部内容庞杂,举例说明选目之标准:
笔记类
选取名人轶事相关的笔记。如赵与旹 《宾退录》,汇集作者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王士祯 《池北偶谈》:以池北为背景,记录了作者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个人感受。 明代何良俊 《何氏语林》,主要辑录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轶事趣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小说类
选取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有趣的唐传奇等。南朝宋刘义庆所著 《世説新語》,以轶事、趣事为主,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南朝梁任昉 《述異记》是一部古代志怪小说集,收录了各种奇异的故事和传说。东晋干宝 《搜神记》,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诸子
选取历朝历代的重要诸子文献。比如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属于杂家类书籍,内容以考证历史风俗、解释名物制度为主,是研究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献。再如 《文中子》
花鸟鱼虫类
选取与生活接近的花鸟鱼虫相关文献。如 《花品》,一本书专门介绍花卉品种、特性和鉴赏方法的书籍,为花卉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瓶史》是明代袁宏道的著作,简要介绍了瓶花的艺术鉴赏与插制技巧,展现了古人对花卉美学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茶学
饮茶是中国很久以来的历史传统,今天也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影响巨大。可以选取重要的茶学文献。如唐代陆羽 《煎茶诀》,详细记录了煎茶的方法和技巧,《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知识。
音乐类
选取古代重要的古琴、古筝音乐文献。如宋代朱长文 《琴史》,记录了古琴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历代琴人的事迹,。明代徐上瀛 《溪山琴况》,详细论述了古琴演奏的各种意境和技巧。
占卜类
选取古代重要的占卜文献、堪舆文献。如 《卜筮全书》,一部古代占卜类书籍的汇编之作,收录了多种占卜方法和案例。
科技类
选取古代重要的科技史文献,此外还选取了晚晴翻译的外国科学著作,如蒲陆山 《化学分原》,详细介绍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饮食类
选取饮食相关的书籍。北宋陶谷所著 《清异录》分为三十七门,其中不少涉及古代饮食。袁枚 《随园食单》,则专讲烹饪、饮食等。
宗教类
不仅选取佛道教典籍,也选取一些近代传教士翻译的古籍,如清代翻译的 《旧约全书》
百科类、日用类书
选取与生活、日常相关的日用类书,如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这样的古代的生活百科全书,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今天研究日常生活史提供了重要思考。

集部
内阁文库所公布集部文献三千余种,内容极为丰富,且主要以明清文献为主,不过大量图书与识典平台 四部丛刊》 和 《四库全书》 书籍重合,毋庸再整理。集部文献选目书目均为识典平台未收文献。
戏曲小说
明清时期俗文学已经取代传统雅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不过小说戏曲历来不受重视,戏曲居于末,小说更不入流。集部选目以小说、戏曲为主
女性文学
明清时期,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涌现了大量女性文学作品,选目亦选入相当一部分女性文献
科举时文
明清科举发达,科举用书相关选目亦收入一部分科举制义时文
域外汉文学
内阁文库中收有大量域外文人的著作,这一部分作品彰显汉字文学圈的魅力,选目亦予以收录。除此之外,选目亦收入地方文献、文人尺牍、分类诗文等极具趣味性和关注度的文献。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收藏中国古籍的重镇之一。普林斯顿藏书类型繁多,多医学典籍、文学选本、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献。医学典籍有 《养生月览》 《医学启蒙汇编》 《新镌药性会元》,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反展程度。文学选本如 《文章正宗钞》 《镌李相国九我先生评选苏文汇精》 《新刊批点古文类抄》,观此可知民间的文学观念。其他关涉社会风俗的文献如 《阴阳定论》 《重订举业巵言》 《精刻古今女史》,对术数、科举史、性别史的研究也有相当的意义。此外,普林斯顿藏有一册 《永乐大典》,该书至今只有四百册存世。普林斯顿所藏的这册无疑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宫内厅书陵部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成立于 1949 年,是日本负责管理皇室典籍、文书及陵寝的部门。书陵部所藏的中国古代典籍刊刻时间较早,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如宋浙本 《尚书正义》 、宋蜀刻本 《论语注疏》 、宋元递修本 《汉书》 。我们综合考虑文献价值、书籍卷帙等因素,选择宋本 《三国志》、宋本 《世说新语》,日本写本 《老子道德经》以供大众整理。让人们在实际的整理过程中,认识到以上重要典籍的版本流变过程,加深人们对文献历史的了解。
敦煌法藏写卷
伯希和所获敦煌文书历来被称多有精品,富有学术价值。本批次选目充分考虑到大众整理、古籍活化的目的,率先择取的一批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独具特色的写本与早期刻本,呼应近世刻本古籍群,对希望其呈现到大众面前的效果进行了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譬如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王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破魔变》等变文,《晏子赋》等俗赋,《前汉刘家太子传》《黄仕强传》等富有民间传说色彩的人物故事,这些民俗文艺作品都反映了中古时期富有活力的民间文化,其中许多是后来中国广为流传的传说的早期形态,在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千年来仍然保持着生命力。其次,《相书》《立像西秦五州占》《推十二时人命相属法》《葬经》《宅经》《灵棋卜法》《新集周公解梦书》《阴阳书》等各种类型的数术书籍,揭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数术传统在简帛数术文献与宋元明清数术书之间的中古截面,其间既有对早期军国数术的继承,又有个人禄命之术等中古新潮流,而且这类书籍多为早期刻本,既可以与近世刻本形成对照,向大众展示早期刻本的形态,也可以展示早期雕版印刷在特定书籍门类的集中应用。再次,《五印度用甘蔗造沙糖法》这一制糖技术指南,《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这一地方行政规定,《太公家教》《辩才家教》等蒙书,《刺史书仪》这一文书撰作指南,《五藏论》《平脉略例》等医术,《大曲舞谱》,从饮食、用水、儿童教育、书信与社交、疾病与医疗、乐舞等各个角度对中古时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再如,邈真赞丛抄、白香山诗集、 《汉书·萧望之传》等诗文、史书,或可被划入大传统的雅文化作品在敦煌文书中的出现,则展示了抄本时代独特的文本流传与聚合方式,引导人们了解书籍的阅读方式也有古今变化,今人虽读古人书,今书不照古人读。此外,《白泽精怪图》《瑞应图》等不仅贴合了当下年轻人流行亚文化中对精怪文化的好奇,而且也是中国古书图文合编传统在中古时期的一个绝佳例子,同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仅因 《西游记》 故事而在大众中广为人知,而且敦煌文书中存在其塔形抄本,为读者展示中国古籍对于文本的视觉呈现也有过像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 (Guillaume Apollinaire) 所倡导的图像诗 (calligramme) 那样的多样探索。最后,敦煌藏经洞是宗教文献的宝库,不过本次不选取一些历代佛道藏经收录的常见文献,而是选取了 《首罗比丘经》之类的中国撰作佛经,展现中古时期佛经与本土文化元素的交涉与交织;另外还选取了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这一汉文摩尼教仪式文本,向大众展现受到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与佛教巨大影响而诞生在古代波斯的摩尼教又是如何在中古中国有所发展。

选目说明

经部
以 「十三经」 历代注疏爲主体的经典儒家文献基本都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整理,其质量虽有参差,但从版本、校勘等方面看都已达到相当程度,且数字化进程亦有进展,故不再选取。选目综合考虑学术价值与公众接受度,于宋以后的五经疏解中各择一二,如 《诗经》 作爲文学性较强的儒家经典,民众最爲熟知,因而我们选择成伯玙 《毛诗指说》,以见唐人之诗说;择宋人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见宋人家塾讲诗之义;择明人钟惺 《锺伯敬先生评点诗经》,以见明人评点之风;又择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 《毛诗鸟兽草木攷》,以见诗经之博物学也。读书必先识字,内阁文库所藏 《说文》 并无特珍之本,故择史游 《急就篇》 、孙吕吉 《千字文注》 以识其蒙学,邵晋涵 《尔雅正义》 以明其训诂。其余如 《禹贡锥指》 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之最早文献 《禹贡》 的集大成疏解,《缁衣集传》 汇集了历代关于 《礼记·缁衣》 的注解,《春秋释例》 则将杜预解左之例重辑单编且经名家校刊,王鸣盛 《尚书后案》 条析屡分,亦可见清学之隆盛。此外,《重刻内府原板张阁老经筵四书直解指南》 则是难得的明代御前经筵讲席的讲章,皇室之教育管窥于此可见一斑。

史部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史部文献较爲丰富,其正史收藏中亦不乏宋元珍本,但有价值者基本都已爲中华书局新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所采用,故本次不再采择,但考虑到一些重要史书的历史影响,我们选择了几部篇幅不长的珍贵史钞,如 《新刊増入诸儒议论杜氏通典详节》 《东莱先生标注三国志详节》 等。又有专论 《史记》 《汉书》 史法异同的 《班马异同》,专爲 《汉书》 语典做解的 《汉隽》,选择这些书也是爲了能让读者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有更多元化的了解。


笔记类文献篇幅既短、趣味性强且史料价值高,是本次选择的重点,但由于历代知名的笔记整理者往往有之,流传程度也十分之高 (如 《容斋随笔》 《唐语林》 等),加之内阁文库所藏明以前的诸家笔记并无特别之珍本,因而我们主要选取了明清两代的未被过度整理的笔记,如徐寅 《宦历漫纪》 、陶澍 《蜀輶日记》 、张焘 《津门杂记》 等,个别极有价值又未经整理的唐宋笔记如王方庆 《魏郑公谏录》 、尹洙 《五代春秋》 等,虽版本一般,也纳入其中。按照内阁文库的书目分类,在子部的各类笔记中,明清笔记数量更爲庞大,此处不再赘述。
方志类可以说是内阁文库所藏汉籍中数量最爲庞大的一类,按照方志学的一般认识,时代越早方志的价值越大,但宋元古志能留存至今者数量几稀,因而这里按诸志评价以及南北方位选取数种,以期能够引起当地读者的整理兴趣,如 《阙里志》 《新安志》 《扬州府志》 《台湾府志》 《太原府志》 《钱塘县志》 《天津县志》 等,所谓 「考文献而爱旧邦」 于斯可见矣。此外尚有山水志、游记、园记等侧置其间,我们选择了 《西湖志纂》 《京口三山志》 《玉山名胜集》 等;各地之学志、书院志则可考地方学政、书院之沿革,如 《苏州府学志》 《东林书院志》 。
制度类文献也是史部的大宗,此类既包含一代制度之沿革,如 《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又有专项制度的解说,如 《盐政志》 《皇明兵制考》 《军政条例》 《南京都察院志》 等。古人判案所用之判例于今人而言也颇爲有趣 (《新刻御颁新例三台明律招判正宗》),此即教人做官之法也。古人习惯将 「有资于政事」 的奏疏编纂留存,如著名的 《陆宣公奏草》 《包孝肃奏议》 皆是其类,这类文献对一般读者来说虽较难阅读,但作爲彼时之公文,诸多治国之策皆含蕴其中,更有值得今时今日所借鉴者。
传记类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最大,因而我们选择了不少历朝名人言行或是类传之合集。如朱熹所编 《五朝名臣言行録》 、苏天爵所编 《国朝名臣事略》 等。古人向来有汇集历史上某类人言行并编成专书的行爲,如 《高士传》 《廉吏传》 《列女传》 等。年谱这种以时间爲线索的个人传记形式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这里选取几部著名的年谱,《昌黎先生年谱》 《范文正公年谱》 《朱子年谱》 等,这类文献也可爲一般读者提供直观的历史感受。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类特殊的传记文献,就是以儒学发展爲中心的渊源录或传道录,其中还有一类形成了特殊的学案体,这类文献大约是仿照佛教传灯之类,将师承关系作爲线索,按人叙述其儒学观点,比较著名的如 《伊洛渊源録》 《圣学宗传》 《明儒学案》 等,这类文献对理解我国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史学往往承担着知古鉴今、经世致用的实践功能,因而这类经世型文献的出现颇能反映当时人的政治需求,如以海防爲中心的 《筹海图编》,以水利爲中心的 《水部备考》 。当然还有一部分经世型文献被收录在了子部之中,如兵法武器之类,此不赘述。最后选取的是金石类和目录类,金石文献往往篇幅较大,且异体字较多,有的还掺杂金石图片,不易整理,因而选取较少。这里将最重要且至今未有整理本的 《隶释·隶续》 列入书目,希望能聚集民间爱好者之智慧,早日整理出版。书目类是所有古代历史文献中较易整理者,且宋以来的重要目录已多经整理,这里选取 《遂初堂书目》 《菉竹堂书目》,以全其类也。
子部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子部文献最爲庞杂,而其中医与佛教文献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则爲各类明清时代的杂说笔记。虽然宋元版本较少,但这些明清日常文献在 「小传统」 视野下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史仍然具有相当的价值。如以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衡量,这些日用文献反而比经部、史部、集部的典籍文献更富趣味。在具体的书目选择中,除有特殊版本外,尽量避免选择整理次数较多的先秦诸子类文献,而以未经过度整理的明清笔记、类书、医书、日用、艺术类文献爲主。
关于笔记类文献已在史部解说中谈及,这里所选则数量更大,但仍以篇幅精干者爲主,有传统意义上的史料笔记,如吴曾 《能改斋漫録》 、魏了翁 《读书杂钞》 、王楙 《野客丛书》 等;也有自成系列的 「世说体」,包括 《南北史续世说》 《今世说》 《何氏语林》 等;有些书籍则已近于小说,如 《虞初新志》 《古今奇闻》 等,这些笔记小说皆短小精干,可见当时社会生态和一般群众的思想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笔记外延已经大大拓展,内容千奇百怪,如闵于忱编 《枕函小史》 中有 「癖颠小史」 杂记古人癖事、 「悦容编」 则主要论述作者对女性美的理解和认识;又如明清大量出现的笑话书,《广谐史》 《笑林评》 《开卷一笑》 等,也都颇可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研究士、俗社会的重要材料。
子部所收类书亦复不少,除宋以前的经典类书外,此目所收类书不外两种,一种是宋以后供士子初学作文寻章摘故所用之 「兔园册」,如 《新编増广事联诗苑丛珠》 《绀珠集》 《三才考略》 等;一种是带有专项性质或日用查考的 「小百科」,如 《五侯鲭》 《多能鄙事》 《博物典汇》 《居家必备》 等。这些小型类书篇幅不长,与百姓日用直接相关,对普通读者而言,整理一部数百年前的 「万事不求人」 或 「家庭小百科」 也是很有趣味之事。 《太平御览》 是北宋所编的官修类书,内容博大,多引佚书,价值极高,内阁文库的藏本也颇具价值,此书至今尚无较好的整理本,虽然篇幅巨大,但若能拆开以部卷分类爲单位,分别整理,亦可谓功德无量。
中国的医学类文献有非常明显的分类线索,如素问类、本草类、针灸类、伤寒类、脉经类、药方类等。对从业者来说,医古文属专门学问,通常做古代文献研究的学者术业专攻、所涉不多,但考虑到中医的民间爱好者甚多,将这些读者作爲潜在的受众群体,进而在书目中选取部分医学典籍是很有必要的。除公开整理出版的医古文典籍外,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明清医学文献,如果有此机会,其整理热情不会太低。当然,这里还是尽量选取传承脉络比较明确、日常应用范围比较广而不易引起误会的医书,如医理总论 《重刊巣氏诸病源候总论》 、素问类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医案类 《名医类案》 、本草类 《本草备要》 、伤寒类 《伤寒论条辩》 、脉经类 《王氏脉经》 《脉诀》 、药方类 《千金翼方》 《类証普济本事方》 《万全备急方》 以及各专科医书 《女科切要》 《类証注释钱氏小儿方诀》 《胎産救急方》 《外科精义》 《脾胃论》 等。


子部艺术类极其丰富,书法、绘画、篆刻、墨砚、茶艺、琴谱、园冶、百虫,可谓无所不包。整理艺术类文献的困难主要是对图表的处理,尤其是谱类文献,包括画谱、琴谱、砚谱、花谱、钱谱等,单纯地进行文字整理并不困难,而处理图像则可能需要结合数字化的手段。在传统意义上的古籍整理中,艺术类文献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或因术业专攻学者有所忽视,或因文献难寻整理无利可图。将大量艺术类文献交由读者整理不失爲一个推广传播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的好方法。在整理实践上,知名如 《法书要录》 《歴代名画记》,虽有多种点校本,但其校勘仍有缺漏,注解仍有阙如;又如 《墨池编》 《书史会要》 这样的重要书法文献,长期以来都未见有较好的校勘整理本出现 (最近则有陈志平点校 《墨池编》) 。这次选取的艺术类文献,如洪遵 《泉志》 、高似孙 《砚笺》 、忽思慧 《饮膳正要》 、张大命 《琴经》 、何通 《印史》 、朱权编 《烂柯经》 、喩政编 《茶书》 、袁宏道 《瓶史》 、刘世儒 《梅谱》 、袁达德 《禽虫述》 等,在各自领域或有开拓之功,或有述古之力,兼具学术价值与一般趣味,开放给民间爱好者整理可谓一举而两得。
在史部解说中曾谈及经世致用类文献,我们在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子部图书中也选取了一些特殊的武备兵略文献。兵略类如曾公亮 《武经总要》 、戚继光 《纪効新书》 、 《武备集要》;又有专辑古今名将及用兵策略的 《古今将略》 《诸史将略》;甚至有专讲武术射艺的 《射史》,其作者程宗猷亦爲有明一代的武术大家。
除上述大类外,与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商业活动有关的 《农书》 《新刻种树书》 《重订増补陶朱公致富全书》,以及当下社会史研究中与性别史有关的 《女四书集注》 《奇女子传》 等也都酌情选入。明清时代西学渐传,既有西人所着科技应用之书,又有国人论辩展扩之作,此外,对各国风俗、民族、宗教的介绍类书籍,对天文历法的论辩实践性著作,考虑到各种实操因素,除梅文鼎 《梅勿庵筹算》 外,暂皆不予选录。
集部
内阁文库集部文献与其他三部相较宋元珍本最多,但由于历代名家文集传播较广,整理程度最高,因而在选目时做了不少舍弃。本着相似的原则,集部选目仍以部帙短小者爲旨归,酌选名家文集、总集、诗文评 (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以及若干部通俗小说。
唐人文集向有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 之说,注解之数虽有夸张,但后世选本之繁复于唐宋名家别集中表现得最爲明显。杜甫在北宋以后获得了江西诗派 「一祖三宗」 之祖位,所谓 「子美集开诗世界」,后世推崇无以复加,故而选择由宋至清的不同杜集选本或评本,以见历代解杜、注杜之风气,包括南宋蔡梦弼所编 《杜工部草堂诗笺》 、刘辰翁评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 、元赵汸 《杜律注解》 、明谢杰 《杜律詹言》 、明顔廷矩 《杜律意笺》 、清沈德潜 《杜诗偶评》 。后四种元明清的选评本,名气虽不如 《杜臆》 《读杜心解》 等大,但其评点分析却各有特色,且篇幅短小正适合普通读者整理阅读。
唐前别集以原貌存世者屈指可数,今日所见大多源自明人张溥收辑重编之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然而明代仍有些具有价值的唐前别集的校本或注本,如俞宪校 《汉蔡中郎集》 、焦竑校选 《谢康乐集》 、阮元声编 《刘 (峻) 、沈 (约) 合集》 等。蔡邕、谢灵运等人的集子,今人整理得都不是很充分,因而也特别选入。内阁文库集部收藏最多的是宋明两朝的文人别集,宋人文集多经人整理,明人文集则整理不多,因而宋人文集多选版本价值高或是整理不多者,如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南丰先生元丰类藁》 《平斋文集 (洪咨) 》 《范忠宣公集 (范纯仁) 》等;明人文集则多选未被整理或整理不多者,如商辂 《商文毅公全集》 、谢榛 《四溟山人全集》 、沈周 《石田先生集》 、屠隆 《由拳集》 等。元清别集之选目亦复如此,如倪瓒 《清閟阁全集》 、虞集 《新编翰林珠玉》 等。
总集编纂,自古已然,如昭明太子编 《文选》,唐人编 《河岳英灵集》 《中兴闲气集》,宋人编 《文苑英华》 《唐文粹》 《宋文鉴》,元人编 《国朝文类》,清人编 《全唐文》 等,这些大型的总集,很多至今都没有较完善的整理本。这里选择一些篇幅不算大、流传不算广、整理不算精的历代总集或选集,如章樵编 《古文苑》 、黄坚编 《诸儒笺解古文真宝》 、谢枋得编 《正文章轨范百家评林注释》 、吴勉学编 《唐乐府》 、刘濂编 《九代乐章》 、曹学佺编 《石仓歴代文选》 、张溥编 《广文选删》 、梅鼎祚编 《汉魏诗乘》 、孙星衍编 《续古文苑》 。其中章樵编 《古文苑》 颇有不见于历代著录的唐前佚文,谢枋得编 《文章轨范》 、黄坚编 《诸儒笺解古文真宝》 、曹学佺编 《石仓歴代文选》 也都在选本评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至于部头较大的姚铉编 《唐文粹》 、吕祖谦编 《宋文鉴》 、苏天爵编 《国朝文类》,各卷之间自无关联,则可由大帙拆爲小卷,方便读者阅读整理。


古人视诗文评爲小道,一向不太重视,因而在早期的目录分类中并无专门的位置安放这些著作,唐宋以后,选本评点之风渐起,唐代 《群书四部录》 已立 「文史类」,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 又设 「文说类」,这使诗文评逐渐摆脱总集的附庸地位,到明代焦竑 《国史经籍志》 诗文评始有正式之目,《四库全书总目》 则张而弘之,现代学者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后,诗文评类文献作爲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材料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诗文评类著作往往杂糅选、评、论,选者如李刘 《四六标准》 、元好问 《唐诗鼓吹》 、王士禛 《唐贤三昧集》,这类文献谓之选本,选而不论,自见真意;论者如严羽 《沧浪诗话》 、胡仔 《苕溪渔隠丛话》 、魏庆之 《诗人玉屑》 、胡应麟 《诗薮》,这类著作后人多归以诗话之名,又有文话如孙梅 《四六丛话》,词话如徐轨 《词苑丛谈》;兼选、评、论者则有方回编 《瀛奎律髄》,选江西诗派之诗,持一祖三宗之论,作独出心裁之评。本目酌选历代诗文评若干,一方面是爲了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脉络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整理能够获得关于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技术认识与境界思考。
明清通俗小说就文学史地位而言,相比于诗歌、辞赋力有不逮,但随着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通俗小说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学意义逐渐被发掘发现。普通民众整理通俗小说的主要困难在于篇幅巨大,但文字的繁多与文学的价值往往不成正比,价值高者诸如四大奇书一类也早已经过反复整理,而其他大部分小说无非怪力乱神、才子佳人,若非专门研究,并无整理宣传之必要。因此本目所选小说不多,且主要特征爲篇幅不长、读者熟悉度较低,并以历史演义类爲主。如 《新刊参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新镌全像孙庞闘志演义》 《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 《新锲龙兴名世録皇明开运英武传》 等。
除上述各类,我们还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编录元代科举制艺的 《皇元大科三场文选》,即古代的公务员申论考试;兼具日用查考与小品鉴赏功能的尺牍选编 《尺牍清裁》 《歴朝尺牍大全》;收录历代女性作品的 《歴朝名媛诗词》 《诗女史》 等。
丛书
陆龟蒙 《笠泽丛书序》 云:「丛书者,丛脞之书也。……混而载之,得称爲 『丛书』 。」 陆氏 《笠泽丛书》 实爲别集,非今日之丛书,但以 「丛脞汇编」 形容 《儒学警悟》 以后之丛书,差可近之。丛书的汇编性质决定了其篇幅部帙一般较大,但所收各书又皆可拆分,合而爲丛书,分而爲零种,这就给普通读者的阅读整理带来了便利。以一部丛书爲整体而全部整理的并不常见,因其内所收书籍往往可以各取所需、单行整理。本目所选丛书各有特色,如陶宗仪所编 《说郛》 采摘节钞汇编元以前之诸家笔记著作,众多已然亡佚的书籍端赖是书得以保存吉光片羽。毛晋 《津逮秘书》 也更多地侧重笔记杂录,尤其是诗话和艺术类文献,全收足本,尤重善本。孙星衍 《平津馆丛书》 多收诸子杂史,底本精选,校雠精良,颇能展现孙氏本人的治学取向。阮元 《文选楼丛书》 则多收录同时代学者的朴学著作,可反映清代学术的部分成就,同时收录自己的著作,与姚鼐 《惜抱轩十种》 相似,也可视爲个人著作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