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于 1940 年代, 在 《经典常谈》 (原名 《古典常谈》) 一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重要典籍,旨在 「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
该书为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朱自清在 1942 年 2 月为 《经典常谈》 写作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说文解字》

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 《尔雅》 、扬雄的 《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 「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 《说文解字》 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周易》

《周易》 的经传都出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 「六经」 之首了。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地演变出后来医卜、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 《周易》 原来的卜筮传统的力量。儒家的 《周易》 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 《周易》 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尚书》

《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尚」,「上」 也,《尚书》 据说就是 「上古帝王的书」 。

《诗经》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
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三礼》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
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
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春秋三传 (国语附) 》

「春秋」 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
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四书》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
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战国策》

「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
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史记》 《汉书》

《史》 《汉》 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
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诸子》

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
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

《辞赋》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
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
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
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
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文》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
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
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