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丽大藏经》以内容丰富、版本优秀、历史悠久而被世人瞩 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研究并 不多。本文阐述了汉文大藏经形成与东传、《高丽大藏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刊刻雕造、经板移安的过程,同时 分析了《高丽大藏经》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独有的文献价值;对其研究领域中代表性的不同论点做了阐述,并提出 自 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丽大藏经;初雕;再雕;刊刻;价值
一、大藏经的形成与《开宝藏》的雕造
“ 大藏经”是中国人创造的佛教名词,梵文中没有与之对 应的原词。在中国,人们起初用“众经”、“一切经”、“经藏”、 “ 藏经”等词来称呼所传承的佛教典籍。编辑大藏经,在中国 是从南北朝时代开始的,那时叫“一切经”,到隋唐时期,已有 “ 大藏经”这一称谓。近代以来,对大藏经有了各种不同的定 义。方广为汉文大藏经所下的定义为:基本网罗历代汉译 佛典并以之为核心的,按照一定的结构规范组织,并具有一 定外在标志的汉文佛教典籍及相关文献的丛书。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各个时代编纂的大 藏经其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 本上都是卷轴装的写本。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敕命在成都 开雕大藏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据《佛祖统记》 卷四三记载:“宋太祖开宝四年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 经板”。“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成都先奉太祖造大藏经,板成 奉上”。〔1〕该藏以唐人智升《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次 第雕刻刊印,共 1076部,5048卷,经板 13万块。每板正文 23行;每行空天头两字空地脚一字,实刻 14字,满行 17字; 板尾有小字一行,刻经名卷数、本卷雕版序列号、千字文号; 卷尾有经名卷数和雕造年代题记。这些格式长期为以后雕 造的大藏经所遵循,成为定式。这就是最早的佛经刻本《开 宝藏》。后人习称“北宋官版大藏经”、“蜀版藏经”等,常简称 为“开宝藏”。刻成后运到今开封(当时的首都汴京),在印经 院印刷,装成卷轴本,分 480帙,帙以千宇文为序,帙内各卷以数目字为序。千字文始“天”字终“英”字。这种装帙编号方法,也长期为以后的大藏经所遵循。
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 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1) 咸平修订本。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1003)年间 的校订本;(2)天禧修订本。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 订本;(3)熙宁修订本。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熙 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 653帙, 6628余卷。《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现存 的数卷为开宝年间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 印,是宋版精品之一。《开宝藏》虽现存者只余极少零本,但 它在佛藏刊刻史上是各种藏经的基础之基础,底本之底本, 自不待言。〔2〕
二、《 高丽大藏经》的形成
《开宝藏》的刻印在佛教史、出版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宋朝政府每以《开宝藏》赠送邻国,如契丹、高丽① 、日本、 越南等国。此举促使中国佛教空前地对外传播,在形成汉传 佛教文化圈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传播到高丽并与之有密 切关系的刻本大藏经是《开宝藏》和《辽藏》。
《开宝藏》第一次传入高丽是在高丽成宗八年(宋太宗端 拱二年,989)。据《宋史·高丽》载,此年高丽“遣使来贡,诏其 使选官侍郎韩蔺卿、副使兵官郎中魏德柔并授金紫光禄大 夫,判官少府丞李光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先是,治遣僧如可 赍表来觐,请《大藏经》。至是赐之,仍赐如可紫衣,令同归本国。”〔3〕这是雕版大藏经传入高丽的最早记载。此后宋版大 藏经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输入朝鲜。契丹亦曾几次将根据《开 宝藏》刊刻的《辽藏》(亦称《契丹藏》)赠给高丽。《开宝藏》、 《辽藏》传入高丽,对高丽刻藏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高丽大藏经》刊刻缘起
佛藏的手写或刊刻,总有其原因。不外乎:(1)封建王朝 欲弘扬佛教,借助佛力治国;(2)寺庙为满足僧俗研习颂读之 需;(3)信徒为报亲恩、消业障、建功德而回向众生;(4)为永留佛法而勒刻碑石等。而《高丽大藏经》的刊刻,却与其抵抗 外族入侵有直接联系。
高丽第一次刻藏,和契丹入侵高丽的三次战争是联系在 一起的。第一次在 993年,契丹东京留守萧逊宁率军号称 “八十万”入侵高丽,结果高丽承认为其纳贡国而罢兵。第二 次在 1010年(高丽显宗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宋真宗 大中祥符三年)。契丹举40万军入侵,高丽显宗率亲信南逃 罗州。显宗南行避难途中与群臣“发无上大愿”②,要刻成一 部大藏经以保国佑民、御寇却敌。不久,“丹兵自退”。于是, 从1011年起,以《开宝藏》为蓝本,倾力雕造自己的大藏经。 1018年底至 1019年初,契丹第三次入侵高丽,又以败退告 终。高丽统治者更加迷信刻藏护国之功。大约在1029年 (高丽显宗二十年)四月,高丽倾国力而造的第一部汉文大藏 经刻印初成。后世称《初雕高丽大藏经》(以下简称《初雕》)。
高丽文宗(1046~1082年在位)朝大兴佛教,发动续刻藏 经的活动,《初雕》经过增补,成为《高丽续藏》。从高丽显宗 初年开始,经过德宗、靖宗、文宗到宣宗,共历五朝七十余年, 倾注国力,把《初雕》及其增补部分刻印完毕。《续藏》也刻印 出不少种,也算基本完成。所有的经版奉安在大邱符仁寺。
1232年,新崛起的蒙古元军长驱入侵高丽,符仁寺与经 版均被焚。高丽迁都至江华岛以避敌锋。在国家存亡关头, 高丽君臣又效法显宗,立愿重刻大藏经,祈愿依靠佛力禳灾 退敌,用佛教来做维系人心团结御侮的精神支柱。这次刻 藏,是在遍地烽烟的战乱中全民倾注全力进行的国家事业。 从 1236年刻藏起,到 1248年编刻大藏目录,1251年完成全 帙,前后计 16年。这就是现存的《再雕高丽大藏经》(以下简 称《再雕》)。
( 二)《高丽大藏经》的刊刻
一般来说,《高丽大藏经》是对《初雕大藏经》和《再雕大 藏经》(亦称《新雕大藏经》)的总称。如果再加上释义天③的 《续藏》,《高丽大藏经》其实有初雕、续雕、再雕之别。《再雕》 的板木至今完整地保存在海印寺④,而《初雕》只有一部分⑤ 印本被流传下来。
1.初雕大藏经
由于《初雕》经板已毁,其形制不可考。其印本寥寥,文 献记载不全,故版本情况、雕造年代的研究尚不清晰,学界论 说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初雕》是根据宋版《开宝藏》雕造 的,其底本应为北宋端拱、淳化年间传入的《开宝藏》初印本或景德年间传入的咸平修订本。因此,我们从《开宝藏》来大致推断其形制;同时,义天《大觉国师文集》卷十五载《诸宗教藏雕印疏》云:“显祖则雕五十轴之秘藏”。可知此藏与《开宝 藏》一样,为卷轴装。
关于《初雕》的底本,不少国内学者和日本学者认为《初 雕》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较为典型的有日本的小野玄妙。 他在《佛书解说大辞典》中以《北宋官版覆刻〈高丽大藏经〉目 录》为题做了如下的叙述:“我看了作为新发现的南禅寺大藏 中的初雕本零本的大集经,发现那就是北宋官版的覆刻。 不仅是字体、行数、版心的高度一致,就连字体的气韵也很仿 佛”。韩国的李箕永在《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中也认为 《初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该初雕《高丽大藏经》 大体上是以宋的官版大藏经的内容和体裁为基础覆刻的”。 中国佛学院白化文教授在《“高丽大藏经”简述》中认为:“《初 雕》版式全亻放《开宝藏》,刻工甚精,有的简直像是《开宝藏》的 影印本。《初雕》内容,也照抄《开宝藏》。……(《再雕》)版式 全依《初雕》,而《初雕》又翻刻《开宝藏》,他们之间可说是祖 孙三代的关系”。
也有一些学者对《初雕》进行整体考察和细致研究后提 出不同论点。韩国学者蔡尚植在《韩语大藏经·高丽国新雕 大藏校正别录·新雕》的“解题”中附加了如下内容:“如果分 析一下《校正别录》,我们就可以发现初雕大藏经不但与国内的许多写本进行了比较,还将一些只有高丽存在的经典进行 了入藏。……不管怎么样,通过《校正别录》我们可以知道初 雕大藏经不是对北宋藏经的单纯的覆刻,而是通过与近 70 多年在国内传播的佛经的校勘,并将部分只有高丽残存的经 典入藏而完成的”。〔4〕
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千惠凤在《〈 高丽大藏经〉考》一文 中将《初雕》版刻经纬分为五个方面:
(1)根据《开宝藏》的版刻;
(2)根据《辽藏》的版刻;
(3)根据国内传本的版刻;
(4)根据宋版大藏经的版刻;
(5)根据宋藏的追刻。
作者经过《初雕》的整体考察,认为:“初雕本的构成除了 开宝敕版外还有契丹本、国内传本、宋朝大藏经等,其版式并 不完全一样。既遵循了开宝敕版每行 14字的版式,同时又 经过必要的修改,形成版刻用登载本进行刊刻。……绝非一 些学者所言,是忠实的翻刻受容”。〔5〕千惠凤在《湖林博物馆 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中也提出,《初雕大藏经》是用《开 宝藏》、契丹藏、贞元入藏诸经论、宋新译经论,国内传本做 出新的登载本板刻出来的。〔4〕另一位韩国学者柳富铉通过以 《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以及《新雕》 对比,确定湖林博物馆所藏的 77件《初雕》中可以与三个版 本进行对比的 51卷,各本无论是在行字数、字型,还是字的 大小、字间距上都整体统一,即很明显是同一系统的版本,与 相对应的《新雕》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或是修订覆刻本。柳 富铉同时也指出:“但这三个版本的版式与原文并不是完全 一致的。几个因素:板首题、板尾题、行字数、卷首等有稍微 的差异,在原文上也发现了一些文字异同。它们在整体上是《开宝藏》的覆刻本这一点是无疑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可能是这三个版本是分别不同的《开宝藏》的覆刻本,即各自被不同程度修改过的《开宝藏》的覆刻本,或者是以《开宝藏》中加了修整以后以各自被修整的《开宝藏》为登载本而覆刻的”。〔4〕
《初雕》的大部分内容是强调护国禳灾的密教系统文献,是《高丽藏》带有护国性质的明确证明。其形制与《开宝藏》相仿,收入经典除《开宝藏》前480函外,还有在它以前藏经中于今未见的独有经典约20种,通过增补、合并、析出等过程,规模达到5924卷。
2.续雕大藏经
《续雕大藏经》是义天主持完成的。义天于1085年入宋求法,在宋一年多期间“所至参问”,“无不得其妙旨”,并收集经疏多部归国。归国前义天在致净源法师的信函中说:“贵得还乡之日,聚集古今诸宗教乘,总为一藏,垂于万世,导无穷机,返本还源,是其本愿也”。他又组织人到契丹、日本搜求。《韩国禅教史》载:义天回国时,“(义)天之至,礼成汉,王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其迎迓异仪之盛前古无比。天献释典及经书一千卷,王敕令主兴王寺。天奏于兴王寺置教藏督监,从宋、辽、日本购书籍。元六年,南游搜集古籍,刊行一千十部四千七百四十余卷”。
回国后义天经奏请在兴王寺设立“教藏都监”,将带回的佛典陆续刊印,是为《高丽续藏》,亦称“教藏”(以下简称《续藏》)。以往刊印藏经,只收经、律、论的正藏部分,无章疏,而正藏以外的章疏则为义天首次搜集并在藏经中刊印。
义天“孜孜不舍”1220年,1090年编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三卷。《总录》是佛教经律论章疏的目录,也是世界第一部佛学章疏目录,收书1010部,4700余卷。《续藏》的编纂纲领和体例十分清晰:(1)以东传为基准,收集整理东传以后的文献;(2)尊重《开元释教录》以来的目录传统;(3)尊重现有大藏经的体例编制;(4)以诸家教乘为基准,收集以后之文献;(5)相关章疏不从大藏经之分类,而另立体例“总为一藏”。
《续藏》现有残本流传,其版式不甚一致,大率每行20~22字。从关于《续藏》的零星记载来看,可以推断此藏已刻印完成,但是当时是否将义天所得4000余卷新经疏全部刊完,是否编成函帙则无可考。
显宗朝的初雕本与文宗朝、宣宗朝的续雕本应是两种版本。理由有二:一是初雕本雕造于显宗二年至二十年间(1011~1029),而续雕本约在文宗末年至宣宗时代,完成的时间应在义天回国后的几年,即1089年前后,此时距《初雕》完成已有40年之久;二是义天述及其父文宗雕造藏经时,并没有明确指出是续雕显宗时的初雕本,而说是“镂十万颂之契经”。我们只有把显宗朝的初雕本与文宗至宣宗朝的续雕本看作两种版本,才可能有此后高宗朝再雕《高丽藏》时据“国前本”、“国后本”校正的情况。〔6〕
3.再雕大藏经
《再雕大藏经》亦称《新雕大藏经》,是高丽的第三次刻藏。在元军兵临城下,被迫迁都江华岛的情况下,高丽国新造巨刹禅源寺,内设“大藏都监”(即本司都监),后并设分司都监于晋州,专司刻藏。当时兵荒马乱,政府财力匮乏,遂动员民间舍财。而承担大部分捐资,同时主持刻藏事务的是武人政权第一权臣崔怡⑥及其内弟郑晏⑦。崔怡直接掌管位于江华京的本司都监的刻造,即于迁都并封为晋阳侯的1234年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首先就是经板的加工处理和储备。所用版木是征收来的朝鲜济州岛、莞岛、巨济岛一带出产的桦木、山桃木、沙罗木,雕刻之前先在海水浸泡若干时间,以软化木结并做防腐处理,然后在封闭处蒸煮,以去汁液并杀虫,最后阴干制版,以防变形龟裂。制造经板的工序如下:选木→运木→修木,除去木材的生长应力→煮木→干燥木材→板下本→贴板下本→版刻经板→装端套,用铜版固定→漆髹→印经。〔7〕整个工序工作量十分巨大。1237年(高宗二十四年)后期开始雕造成品始出,经6年的全力赶工,到1242年(高宗二十九年),共完成45675板的雕造,占总工程量的十分之四。对于本司大藏都监的雕版功绩,在《高丽史·崔怡传》做了高度评价。
南海分司都监的雕造工程由郑晏施财而成。其父郑叔瞻是崔怡的岳父,郑家仰仗权贵,成为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富豪。郑晏早年及第,成为晋阳的首领,刻藏开始后崔怡推举为国子监祭酒,1241年被任命为同知贡举。约在1241年,郑晏立志出资刻造大藏经,并承担一半的刻造任务。经过板木处理等准备,1243年(高宗三十年)开始刻板。分司都监的刻造工程在郑晏的主持下一直持续到1248年(高宗三十五年),完成量达到本司都监两倍以上,大藏都监共完成154296版刻造,而分司都监完成了70%。〔5〕
世人所称《高丽大藏经》一般专指《再雕大藏经》。关于现存海印寺的《再雕》经板的规模,因不同的计算方式,其数据也不尽相同。根据韩国文化财厅发布的官方数据,海印寺经板共81258块(包括朝鲜时期重刻版),两面刻字;内容包括佛典1496种6568卷;经板尺寸约为长70厘米,宽24厘米,厚2.6~4厘米,重量3~4千克。17此应为较权威的数据。因有8万多块经板,故亦称《八万大藏经》。
《再雕》除了规模庞大、做工精良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十分注意校勘。《高丽藏》初刻完成后至再刻期间,高丽国又有四次得藏之举:(1)宋元丰六年(1083)迎宋朝大藏经;(2)辽寿昌五年(1099)肖朗至丽赠大藏经;(3)辽乾统七年(1107)高存寿至丽赠大藏经;(4)高丽睿宗世(1105~1122)慧照市辽藏三部。故《再雕》乃以《开宝藏》诸修订本、契丹藏本、《高丽藏》初刻本互校勘正,而后雕成。〔8〕当时刻藏的僧界人士是一批有学问的朝鲜高僧,组成以守其18为首的校勘小组,以《初雕》为底本,用宋本、丹本勘定。后来选出有代表性的校勘成果,写成《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三十卷,收入《再雕》的“俊、义、密”三函。这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佛藏校勘记专书,在汉文典籍校勘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显著地位。可惜过去的中国学者十分正统,视佛经为异端,更没有见过《再雕》,所以在中国的校勘学史上从不见提起。〔2〕朝鲜李朝末期学者李能和(1869~1943)在《朝鲜佛教通史》中也认为“再雕”以《初雕》为基础,“盖参酌北宋本及契丹本等为之”。
关于《再雕》的底本及校勘过程,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意见。除上述观点外,《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在《中华大藏经》的“内容简介”中说:“《高丽藏》(指《新雕大藏经》)与《赵城金藏》一起,是属于《开宝藏》系统的覆刻本,版式一致”。任继愈也持同样观点。章宏伟认为《新雕》所据底本应是“国本”(指《续雕》),同时以“丹本”即《辽藏》本和“宋本”即《开宝藏》本作校本。〔4〕日本学者小野玄妙认为《初雕》是《开宝藏》的覆刻本,但回避了对《再雕》的详细讨论。韩国学者李箕永在《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中认为是由守其法师将《开宝藏》、契丹本、初雕本进行对比修整,做出新的登载本板刻出来的。千惠凤主张《再雕》是通过对《初雕》的本文进行修整以后覆刻的。柳富铉通过《校正别录》涉及的《新雕》和《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认为守其法师是以宋本作为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或是进行代替。〔4〕
虽然在具体问题上见解相左,但对于守其著有《校正别录》,详校了《开宝藏》、《辽藏》和《初雕》的异同,《再雕》是独一无二的善本,是没有异议。
4.《再雕大藏经》经板奉安及移安
1249年崔怡卒,其子沆承宰相之职。遂计划将南海分司都监雕造的藏经板移送至江华京的大藏经板堂,与本司都监的经板一起终安。崔沆任命郑晏为知门下省参知政事,郑晏便受命完成移送任务,于高宗三十八年(1251)九月举行奉安庆赞会。《高丽史》高宗三十八年有记载:“九月……壬午,幸城西门外大藏经板堂,率百官行香。显宗时板本毁于壬辰蒙兵,王与群臣更愿立都监,十六年而功毕”。当时奉安的经板达8万多块,每块两面刻字。大藏经板堂离西门较近,方便海路运输,由禅源寺管辖。
《再雕》经板不久移置支天寺,后又移置海印寺。转移经板到支天寺的原因,盖因防备倭寇侵害。史载“自庚寅岁(中定王二年)倭人犯滨海郡邑,而江华当要衡,尤被其害”。经板转移的时间有多种异说,归纳起来有二说:
一为丽朝说。据《高丽史》记载,自庚寅年(高丽中定王二年,1350)起,“倭寇渐剧”。如经板留在江华岛必不能安全,所以移板应在高丽朝。
二为李朝说,学界普遍肯定此说。至朝鲜李朝,为经板保存之安全,计划移安于汉城的海印寺。1398年(朝鲜太祖七年)五月出陆,经海路运往海印。至龙山,正值雨季,运输困难,遂临时安置在西大门外的支天寺。随后再安全运至海印寺,采用海运还是陆运则不详⑨。移至海印寺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但有定宗元年(1399)正月初九日奉太祖敕谕印制大藏经,庆尚监司为印经僧提供膳食的文献记载。由此,可推定其时为1398年(太祖七年)底至1399年(定宗元年)初。方广也说:“(经板)1398年迁到支天寺,1399年又迁到海印寺”。亦有自1398年起用两三年的时间运藏于支天寺,再后移至海印寺之说。〔2〕
《再雕》的经板经历760多年的岁月风蚀和战乱动荡,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海印寺,实为奇迹。1962年,韩国政府指定为国宝32号;200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海印寺高丽大藏经板及诸经板”的名称列入世界文献遗产。
三、《高丽大藏经》的价值与贡献
《高丽大藏经》又以《八万大藏经》闻名于世,作为现存大藏经中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举世公认的标准大藏经和佛教全书,其意义已经超越宗教的层次,具有普世价值。它广泛收集和整理流传于亚洲全域的珍贵文献,同时采用当时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因此它代表了13世纪亚洲地区知识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高丽藏》作为“贡赐贸易”的一部分,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高丽大藏经》收录范围最广。《初雕》以《开宝藏》为基础,从《辽藏》补充其未收部分,同时附加宋版新译或雕印的经论。《再雕》以《初雕》为基础,再从《辽藏》和国内传本补入《初雕》未收内容,在末尾增加“补遗”。这样形成的《高丽藏》在当时众多版本的汉文大藏经中收录最广,内容最丰富。
第二,《高丽大藏经》的版本最精。《再雕》本刊印时,守其法师和校正僧们将《初雕》本、北宋本、契丹本和其他释教录进行对校,勘正正文的误字、脱字、错写、颠倒等,并编撰《校正别录》补入。
第三,《高丽大藏经》至今保存着亚洲地区历代汉文大藏经中最古老、最精刻的经板。此藏总字数约5200万之多,据称无一错漏,既工整又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均以欧阳询体刻成,8万多块经版如出一人之手,其高超的木版雕版印刷技术水平在世界文化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韩国六堂学人崔南善《东都绎书记·高丽版大藏经》云:“《丽藏》至在乎佛乘上之地位,非吾之所更呶呶也。……以包含之整备、校勘之周密、流传之古远完全,故《丽藏》居第一等,所谓‘现在藏本无善于此板,无古于此板’者也。唯此无上大藏,以汉译藏经之绝对的标准,周比严勘辽、宋、日本等所有一切新旧译传,而作为佛典结集唯一之基本,其所关系于法运通塞者,果然重大矣”。
〔注释〕
①高丽(918~1392),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又称王氏高丽。公元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1392年被李氏朝鲜所取代。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
②〔朝〕李奎报撰《大藏刻版君臣祈告文》,载《东国李相国全集》卷七:“昔显宗二年,契丹主大举兵来征,显祖南行避难,丹兵犹屯松岳城不退,于是乃与群臣发无上大愿,誓刻成大藏经板本,然后丹兵自退”。又,《韩国禅教史》:“于是上群臣发愿刻大藏经版藏符仁寺,欲因佛力斥攘敌”。
③义天(1055~1101),俗姓王名煦,字义天。高丽文宗第四子,谥号大觉国师。1085~1086年入宋求法。主持《续藏》刊印。义天发展了高丽华严宗,创建了高丽天台宗,是朝鲜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
④海印寺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因寺内保存有高丽大藏经版,即“八万大藏经”,因而被尊为法宝宗刹。1995年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⑤日本南禅寺正因庵藏有《佛说佛名经》等7种。1985年7月,日本《中外日报》报道说,1984年一学术调查团在对马和壹岐考古调查时意外发现520卷《高丽大藏经》初刻本(参见:《法音》,1986年第3期,第52页)。另外,韩国湖林博物馆收藏有77卷《初雕高丽藏》。
⑥崔怡(?~1249),高丽权臣崔忠献之子,崔氏武人政权第二任首脑。原名崔璃。1231年蒙古入侵高丽,崔怡力主抗争。军事上失败后力排众议,迁都江华岛。因迁都之功,封晋阳侯,后进爵为公。舍家财主持刻印《高丽大藏经》。
⑦郑晏(?~1251),高丽后期的大臣。因惧崔怡专权,隐居南海。捐资雕印《再雕大藏经》。崔怡之子崔沆掌权后授参知政事,但获罪流放,后被杀。
⑧守其,生卒年不详。高丽高宗朝人,开泰寺僧统,担《再雕》校勘之任。其事迹见崔滋《破闲集》:“开泰寺僧守其,学博识精,奉敕勘大藏经正错,如素所亲译”。《朝鲜佛教通史》下编:“按此高丽藏经板本……沙门守其奉敕校勘”。《丽藏》装函有书云:“高丽国新雕大藏经校正别录三十卷,海东沙门守其编”。
⑨《朝鲜佛教通史》下编载:“大法宝海印藏经板:初置江华府禅源寺,后至朝鲜太祖七年,自禅源寺移置京城之支天寺,又自支天,移于海印,而但不知第在何年耳”。又,《朝鲜历代实录》云:“太祖七年戊寅五月丙辰,幸龙山江。大藏经板输自江华禅源寺。戊午雨,令队长队副二千人输经板于支天寺”。
〔参考文献〕
〔1〕彭斐章.中外图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60.〔2〕白化文.“高丽大藏经”简述〔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5).
〔3〕〔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039-14040.〔4〕〔韩〕柳富铉.《高丽藏》的底本及雕造考〔J〕.文献,2002,(4).
〔5〕章宏伟.10-14世纪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汉文大藏经交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6).
〔6〕〔韩〕Ven.Sungahn(性安).海印寺八万大藏经〔J〕.汉字研究(第5辑),2011,(12).
〔7〕颜洽茂.《高丽大藏经》及其文献价值〔A〕∥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