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盛世修书,这是中国的传统。宋太宗命令大臣学士修《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宋真宗进一步继承这个传统,修《册府元龟》1000卷。称为宋代四大书。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清代康熙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成亲王胤祉让他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10000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5020册。
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有所谓“十全武功”。怎样在文化上超越宋明,怎样超越他的祖父ꎿ这个问题自然会提到乾隆皇帝面前。修一部大书,已成为某种客观需要。
2.修《四库全书》这个想法是怎样来的
2.1周永年为修《四库全书》作了理论上和框架上的准备
周永年是山东省历城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因为在200年前乾隆年间,他就想办一个图书馆。他联络曲阜的大学者桂馥,北京大兴县的大学者翁方纲,把家里的书拿出来,办了一个借书园。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愿意借书给人看的,不乏其人,但是,不愿借书给人看的,却占绝大多数。有的人在书上盖上一方印,告诫子孙,叫作“借与鬻人为不孝”。可是周永年不同,要主动借书给人看。他自己这么办还不行,还想出个办法加以推广,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儒藏说》。文章缘于明代学者曹学全给藏书家徐炀的信,信中说:“释、道有《藏》,独吾儒无《藏》.可乎?仆欲合古今经,史、子、集大部,刻为《儒藏》。”曹学俭是想编刻一部大丛书,叫《儒藏》。周永年则认为《儒藏》应当作为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形式而存在,他希望“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好学之上可以到这里读书。各处《儒藏》内容一致,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藏书体系,然后备活字一套,一个地方少了什么书,用另一个地方的书排印补上,各处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永远也不会让书消亡。周永年写成《儒藏说》,就到处宣传推广。当然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他是不可能办成这么大的事业的,但是他倡导的《儒藏》是一部包含经、史、子,集的大丛书,与后来乾隆皇帝救修的《四库全书》有惊人的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另外还有一个史实,那就是《四库全书》的纂修者有三百多人,但骨干分子只有七八个,为主的四人是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所以我们说,周永年《儒藏说》为《四库全书》作了理论和框架上的准备。
2.2朱筠是《四库全书》的直接引发人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古往今来的著作,献到朝廷。目的是为了丰富皇家藏书,供学习研究之用,没有明确要修一部大书的意向。
乾隆的谕旨下去以后,官员们理解为不急之务。所以没怎么当回事。乾隆皇帝这回是认真的,所以,在十月十七日下文批评了。他说,下旨快一年了,“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奏录”,要求快快办理。各地总督、巡抚这才认真起来,同时也就有人积极提出建议,其中安徽学政朱筠提出了最重要的意见。那是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筠一次递了两个折子,一是汇报办理搜集图书事宜,一是建议开馆校书。他的建议主要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各地献书,由官方抄写副本收藏,原书发还;二是每校一书,要写提要一篇,仿照西汉刘向、宋代曾巩的老办法;三是建议把明代《永乐大典》中所收不经见的书,抽出来,重新编成一部部单独的书,抄成副本,使丢失的书重新恢复起来。朱筠的建议经军机处讨论,开始执行,而且从《永乐大典》入手。乾隆皇帝不断增派专门官员负责,由军机大臣刘统勋直接管理。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下旨:“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对办理《四库全书》之翰林等官专门开饭,派福隆安办理。这样,四库馆就算正式开起来,成了常设机构了。所以朱筠是修《四库全书》的引发人,但乾隆皇帝仍是《四库全书》的直接促成者。
3.《四库全书》怎样修法
由于清初以来屡兴文字狱,更由于私人藏书世代相传,不愿外借,所以各地官员动员起来了,还不足以办成,还要做私人藏书家的工作。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一再宣称,抄完副本原书发还;献书的,他挑选善本题诗作跋,敲锣打鼓送还原藏书家;派地方官员到家中动员说服;对献书多的如浙江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马裕,赏《古今图书集成》内府铜活字印本各一部;《总目提要》注明原藏书之家等等。经过一系列措施,终于把各地图书陆续集中到翰林院,解决了图书来源问题。
四库馆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经过艰苦细致的挑选,终于从10000多种书中选出约3500种,抄写成一部庞大的《四库全书》。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六日第一份《四库全书》即《文渊阁四库全书》告成,大约用了9年的时间。其后又陆续抄成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三部,合起来称北四阁。接着又抄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浙江西湖圣因寺文澜阁。到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南三阁才全部发下,距开始已近18年。后来又经过几次返工、抽改、补空函,直到嘉庆初年才结束,实际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在四库馆任职的官员先后达360多人,誉录人员先后有2800余人,这个统计不全,实际至少3000多人。这样庞大的工程,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挑战。清政府采取种种办法节约开支,比如誉录人员是自备资费,抄满一定数量,可以议叙加官。再比如总校官陆费墀,因工作出现错误,罚给南三阁《四库全书》装潢,结果倾家荡产。《四库全书》修纂过程,至为复杂,乾隆皇帝经常抽查,对馆臣纪昀等动不动处分、罚俸。但也经常赏赐表扬,新疆进呈哈密瓜,也送到四库馆让翰林们尝一尝。恩威并重,赏罚兼施。馆臣也非常认真,为了解决资料问题,翁方纲等人经常到琉璃厂书店借书。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旷世文化工程。根据对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统计,共有3503种书,79337卷。36304册,近10亿字。
4.四库馆里的几位重要人物及其命运
修《四库全书》,刘统勋,于敏中、纪昀等都起到关键作用,不再细说,这里讲几个普通馆臣。
戴震:他进四库馆是靠学问,因为他总是考不上进士,进了四库馆还是考不上,乾隆就赏他参加殿试,这才考上了进士。他在四库馆是干细活的,《水经注》、《大戴礼记》、《九章算术》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的书总是作样板,是个高手。据说他是经部的主持人,其实他在史部地理、子部算法,都是大专家。后来他脚有毛病,不能上班,就在北京的家中修书不久死在北京。
周永年:他在四库馆里最卖力,开始从《水乐大典》往外辑佚书,近万本大书,尽是灰尘,许多馆臣干烦了,报告皇上,精华已挑完了,剩下的是糟粕。可是周永年太实在,说里头还有很多好东西。于是大家说周先生您去干吧。周永年就尽心尽力去干了。章学诚说,周永年目尽九千余册,从中辑出了大量好书。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曾随苏轼流放南方,年纪轻轻死去了,有一本《斜川集》,后来亡佚,周永年从《大典》中辑出来,才得以传世。有人说,周永年是子部的主持人,陈垣先生也说他是四库馆唯一的佛学专家,总之是个主干人物。
程晋芳:江苏江都人,出身盐商家庭,为人特别大方。乾隆十七年考上进士,后来进了四库馆。由于大手大脚,晚年在北京穷得开不起饭。乾隆四十九年,他告假去陕西投奔毕沅。因为毕沅喜欢门客,程晋芳希望老了有个依托。谁知到了陕西一个月就去世了,棺材还是毕沅为他置办的。
朱筠:作为《四库全书》的引发者、方案的设计者、他对《四库全书》有特殊贡献。四库开馆时他在安撒当学政,还特别上奏折,说他在大兴家中的藏书,托门人程晋芳管,让四库馆找程晋芳,代他把书献出来。不久.朱筠犯了错误被撤职了,乾隆说他学问还好,到四库馆服务吧,授他翰林院编修。但是朱筠早年受刘统勋赏识。刘去世后,于敏中接班。朱筠坚决不肯去拜访。所以于敏中在皇上面前说朱筠办事太慢,不重用他。乾隆四十四年命朱筠为福建学政。第二年秋天又派朱筠的弟弟朱理代替朱筠为福建学政。兄弟在交接期内,床对床住了半个月白天朱筠出去应酬,晚上兄弟俩谈到半夜。临别,朱筠流下眼泪。他弟弟朱珪安慰他,三年后又可相见了。可是,第二年朱筠就病死在北京家中。朱筠是个好客之人,乐于帮助他人。王念孙因为避祸,投奔朱筠;汪中因脾气不好,在老家呆不住,也投奔朱筠;黄景仁在北京穷困潦倒,朱筠收留他,见他惦念母亲,朱筠又为他赁屋,接他全家来北京,联络北京朋友接济他们一家。当时北京的文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自竹君先生死,士无谈处;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
还有一些馆臣的遭遇也不是太好。我们平常只看到他们辉煌的一面,不知道他们的难处。我觉得当时的待遇不高是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5.《四库全书》的命运
四库底本:四库底本本来要发还,也确实发还过,但微乎其微。乾隆晚年还不断催促,但抄完七份书,许多已破烂,有些书封皮掉了,还有些丢失,难以发还。所以大臣一再支应,终于不了了之。这是客观原因。其余的进呈本都放在翰林院,管理混乱,不断流失。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事变,6月22日翰林院被放火,所有四库底本被毁。
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文宗阁、文汇阁两部咸丰三年毁于太平军,片纸不留。文澜阁书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军,丁氏兄弟奋力抢救,战乱之后,连年借抄,几乎补全。文渊阁书1933年迁上海,后到重庆、南京,最后到台湾。现存台北“故宫”。文溯阁书1914年迁京,1925年迁回沈阳,1966年迁甘肃。文津阁书1914年运京,1915年移交京师图书馆,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七部书只余四套。其余三套都毁掉了。所谓内忧外患,《四库全书》的命运跟我国的重大事件无一没有联系,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英法联军,这是近代史教育的活教材。
6.对《四库全书》的历史评价
对《四库全书》褒贬不一,非议很多,甚至有人认为乾隆皇帝“寓禁于征”。我觉得抽毁是修书中出现的,开始还没有这种计划或预谋。《四库全书》抽毁篡改原书,自应批判。但功大于过,应充分肯定。
第一纂修《四库全书》是伟大的文化工程。一是编成一部大书。二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了大批象《续通鉴长编》、《旧五代史》等珍贵典籍。三是它保存了部分罕见书并产生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考证》等副产品。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书籍中,象《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是中国典籍中的代表性大书,对他们的认同,也就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国宝。
第二《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总结,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第一大书,第一大成果,至今是无与伦比、难以超越的典范,这是修《四库全书》的一大成就。
第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都导源于《四库全书》。“四库学”这门学问也是以《四库全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上以一部书、一项文化工程、一个人形成专门学问的并不太多。“四库学”已成为专门学问.这是客观事实,也应当是纂修《四库全书》的历史影响之一。
总之,纂修《四库全书》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其成果《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非常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文化遗产,应予以充分肯定。